关灯
护眼
字体:

●重修台湾县志卷八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武衛志

    營制汛塘教場船政賞卹

    職方不掌於司徒而掌於司馬,蓋制軍必因地也。臺、澎水鄉,有習坎之象;坤輿既闢,重險歸於大順。所賴師貞之丈人者,有明徵矣。比年山海敉寧,又復增戍分屯,片甲寸艇,皆經大聖南半壁之保障在是閱時勤,巡防必謹,更番調撥,賞賫頻加。誠念東南半壁之保障在是南半壁之保障在是也,詎曰耀德不觀兵乎?志武衛。

    營制

    汛塘

    教場

    船政

    賞卹

    ·營制

    總鎮:營盤在鎮北坊。康熙六十年,兵部奏准:澎湖係臺灣咽喉,緊要適中之地,移臺灣總兵駐澎湖,陸路改設副將。金門總兵黃英奏言:『澎湖為臺灣之門戶,今將臺灣總兵移改澎湖,臺灣設立副將,與水師彼此接應;遙度形勢,盡善之謀,無大於此』。巡臺御史黃叔璥摺奏略云:『臣閱地勢輕重,澎湖雖稱三十六島,居於臺廈之中,究皆一抔之土,錯落彈丸,除媽宮、八罩略有人煙,余悉冷落荒嶼。原設副將,儘堪防守。茲臺灣南北延袤二千余里,村莊番社,閭井戶口,不下百余萬。叢山深林,最易藏奸,非總兵不足以資彈壓;況安平水師及南北路副參各員,與臺灣副將職位不相上下,有事勢必懷各己見,非如總兵可行調度。今若將總兵設在澎湖,與臺灣懸隔,往來船隻,俱候風時,臺澎水陸各營,倘有緊急事機,不能朝發夕至。是澎湖固臺灣之門戶,而臺灣實澎湖之腹心,形勢重於澎湖,關係沿海各省要害。請將總兵仍設臺灣,庶得居重馭輕之道,以造海宇無疆之福』。時水師提督姚堂亦上疏陳請,得奉俞允,仍照舊制駐紮。乾隆五年,總鎮何勉捐資築土堡,砌磚,高一丈一尺,周三百三十丈(先是周植刺竹,以資捍蔽。各營盤皆然。惟水師營兵伍分配大小戰艦,在船居多)。

    鎮標中營在永康里,駐防中路口。步戰守兵九百一十名。

    左營在鎮北坊,駐防北路口,步戰守兵九百三十名。

    右營在東安坊,駐防南路口。步戰守兵九百三十名。

    道標營:康熙二十三年,撥鎮標中營兵一百名、左右二營兵各二百名,設道標營。六十年裁,各兵仍歸本營。

    城守營:在北門內,駐防府治。先是,府城內外各汛塘係鎮標撥兵分防。雍正十一年,總督郝玉麟奏准,添設城守營左右二軍各步戰守兵五百名;內以左軍一百四十名、右軍一百九十名,駐防府治倉庫等項。城門七座,各設營房,分撥把守司啟閉。週城窩舖十五座,臨海大砲臺二座,俱派撥防守外,其左軍三百六十名,以二百三十名分防鳳山縣岡山各汛及本縣大崎腳汛南安店塘;以八十名分防羅漢門猴洞口汛;以五十名撥防鹽水埔汛港岡角、帶圍、瀨口、塗墼埕等塘。右軍三百一十名,以二百一十名分防諸羅縣下加冬各汛塘及本縣柴頭港水仔尾塘;以五十名撥防大目降汛蔦松小橋等塘;以五十名撥防舊社汛大灣嵌下等塘。將鎮標三營之兵全數撤回府治,以資彈壓。

    臺協水師:中、左、右三營,駐劄安平鎮。鎮城一座,坐北向南,營兵分駐城內外。雍正十一年,總督郝玉麟奏准,就城內建倉,貯粟三萬石,交與該營收管。每年礱米給兵,以免赴府支領之勞。

    中營,步戰守兵八百五十名。內除二百一十五名分防諸羅縣蚊港、鹽水港等汛、五十名貼防北路營半線汛外,以四十名隨防安平鎮,以八十五名分防內海安平鎮汛,以一百五十名輪防內海鹿耳門汛,以六十名分防外海大港汛,兼轄外海鯤身頭、蟯港等汛,以九十名撥隨副將出洋總巡,以一百六十名分巡鹿耳門外中路洋面。戰船一十九隻:平字號一至十八,又波字第七號,內除諸羅縣蚊港汛二隻外,實在安平鎮汛七隻,鹿耳門汛三隻,大港汛一隻,撥隨副將出洋總巡二隻,分巡鹿耳門外中路洋面四隻。

    左營,步戰守兵八百名。內除二百八十名分防諸羅縣笨港等汛外,以一百名駐防安平鎮汛,以七十名隨防安平鎮城,以一百三十名分防內海安平鎮汛、兼轄內海水城海口,以四十名撥隨副將出洋總巡,以一百八十名撥巡本汛洋面。戰船一十八隻。定字號一至六、九至十八,又波字第五、第六號。內除諸羅縣笨港、三林港、鹿仔港共六隻外,實在安平鎮汛七隻,又撥隨副將出洋總巡一隻,撥巡本汛洋面四隻。

    右營,步戰守兵八百五十名。內除二百五十名分防鳳山縣打鼓等汛、五十名貼防北路營半線汛外,以一百名駐防安平鎮汛,以七十名隨防安平鎮城,以一百五十名輪防內海鹿耳門汛,以五十名撥隨本標左營遊擊出洋總巡,以一百八十名分巡本汛洋面。戰船一十九隻。澄字號一至十八,又波字第八號。內除鳳山縣打鼓汛及淡水港等汛洋面共五隻外,實在安平鎮汛六隻,鹿耳門汛三隻,撥隨本標左營遊擊出洋總巡一隻,分巡本汛洋面四隻。

    澎協水師:左、右二營,駐劄媽宮澳。坐西北,向東南。康熙六十一年,建倉貯粟五千石,以豫兵米之需。

    左營步戰守兵一千名。內以二百二十七名駐防內海媽宮汛,以二十八名輪防內海媽宮澳新城內海港口,以七十八名撥防內海媽宮澳新城東港並港口,以二百八十四名分防外海八罩汛、兼轄外海八罩、挽門、水垵、將軍澳等汛併將軍澳砲臺,以一百三十五名分防外海時裡汛兼轄雙頭跨、風櫃尾、文良港、奎壁港等汛,以一百一名撥隨副將出洋總巡,以一百四十七名分巡八罩洋面。戰船一十八隻,俱綏字號。媽宮汛七隻,撥防內海媽宮澳新城東港並港口一隻,分防外海八罩汛二隻,分防外海時裡汛二隻,撥隨副將出洋總巡二隻,分巡八罩洋面四隻。

    右營步戰守兵一千名。內以三百三十三名駐防內海媽宮汛,以五十六名撥防媽宮澳新城併內海新城西港,以五十名分防內海媽宮澳港口,以一百七十三名分巡外海西嶼頭內外塹兼轄竹篙灣、緝馬灣、小門等汛,以一百名分巡外海大北山、瓦硐港、赤嵌澳、通梁港等汛,以九十名撥隨副將出洋總巡,以一百九十八名分巡西嶼頭洋面。戰船一十八隻,俱寧字號。媽宮汛九隻,媽宮澳港口一隻,分巡外海西嶼頭內外塹等汛一隻,分巡外海大北山、瓦硐港等汛一隻,隨副將出洋總巡二隻,分巡西嶼頭洋面四隻。

    以上水陸各營兵丁,俱由內地按班撥戍,例限三年抽換,不准就地推補。

    雍正五年,上諭:『臺灣防汛兵丁,例由內地派往更換;而該營將弁往往不肯將勤慎誠實營伍中得力之人派往,是以兵丁到彼,不遵約束,多放肆生事;此乃歷來積弊,朕知之甚悉。嗣后臺灣換班兵丁,著該管官弁將勤慎可用之人挑選派往;倘兵丁到彼,有生事不法者,或經發覺,或被駐臺官員參出,將派往之該管官一併議處。如此,則各營派撥兵丁,不敢苟且塞責,而海疆得防汛之益矣』。

    雍正六年,上諭:『臺灣總兵王郡奏稱:「臺灣換班兵丁,例由內地派撥,而其中有字識舵工、繚手、斗手、椗手等人,向來多係儘募本地之人員頂姓名,並非實有兵丁更換。至字識舵、繚、斗、椗等務,換班兵丁不能通曉,請照隨丁之例,就地招募,給以糧餉」等語。此事從前總兵俱未經陳明,王郡能據實奏明,甚為可嘉,但朕思海洋操練水師,惟舵、繚、斗、碇關係最為緊要。凡在船兵丁之身命,皆操於數十人之手;若不更換內地兵丁,而常令彼地之人執司其事,似有未便。朕意舵、繚、斗、椗等務,兵丁雖未能驟熟,但未嘗不可學習而能;應於換班之內挑選兵丁,隨現今儘募之人學習。雇募有三十名,即於兵丁內挑選三十名隨彼學習;三年換班之時,將儘募之人裁省,留此習熟之三十名兵丁,教習后班之兵丁;此所留兵丁至六年然后換班。后班兵丁,皆照此例留換,則新舊更番,迭相傳習,皆可熟知舵、繚、斗、椗諸務矣。此事著史貽直會同高其倬、劉世明妥議具奏。又,王郡奏稱:「赴臺兵丁,向例俱將一營之數十人分散數處戍守,難以訓練,嗣后請勻撥一處」等語。所奏甚是。但從前何以分散防守,或有別故,亦未可定。亦著史貽直會同高其倬等查明奏聞,欽此』。遵旨議准,嗣后臺灣各水師營椗、繚、斗三項,揀選兵丁學習,更換以六年為期,著為定例。如各營將弁不勤加查管訓練,以致操駕生踈及仍有隱瞞不換者,一經察出,將該管將備千把照溺職例革職,總督、提督、總兵官交部嚴加議處。其舵工尤關緊要,各船正舵准其九年為滿,令其更換。再有三板工一項,專管駕駛三板小船,亦照椗、繚,斗一例,教習更換。其字識仍照舊例,三年為滿;但內地各營送往更換時,令水師提督親加考驗。如各營將不能書寫之人充數,即會同總督將該管將備參處。其舊時字識,總兵副將衙門暫留二人,參遊以下暫留一人。再限六個月令將各項舊案糧冊詳細交代明白,方令各回內地。至臺灣十一營兵丁,俱從內地五十二營派撥;其更換之時,必令一營之兵丁分散防禦,不令彼此私相聯絡;立法之初,實有深意。應仍照舊例遵行。

    又,上諭:『駐臺兵丁軍器,誠為緊要;但此項軍器,悉係各營自行製備,是以易於破壞。然將內地精良之器給與臺軍,亦非善策。嗣后換臺兵丁軍器,著該督撫於存分銀內動支製造;務必堅利精良,該督撫驗看給發。俟兵丁至臺之日,該巡視御史會同該鎮查驗點收;倘有不堪使用者,巡視御史等即據實題參,將該督撫及承辦官交部議處。如三年之內有應更造者,亦令該督撫製造給送』。

    雍正十一年,總督郝玉麟奏准:臺屬民壯,俱係無賴流寓之人,每多滋事,擾害良民。除原撥澎湖通判、臺灣府經歷,臺、鳳、諸、彰四縣典史,民壯共四十四名照舊存留供役外,其道府同知、知縣,共民壯三百五十六名悉行革退,編入保申。將原給器械追繳貯官,即於鎮標營兵內酌量撥給道員二十四名、知府二十名、臺同知十五名、淡同知二十四名,臺、鳳、諸、彰四縣各二十名,以資護衛巡查。其撥給兵丁,各撥管隊一名管領,聽候操演差遣,三月一換。如各兵技勇精熟,該管武員一體拔用;倘有生事不法,即聽文員究處。乾隆三年,奏准:嗣后臺地如有人民不法等事,許令武員移送地方官究治。如兵丁生事滋擾,許文員關會營伍責懲。如有彼此推諉者,照例罰俸一年。並飭令各該地方官汛防員弁實力奉行,彼此按月稽查,取具並無兵民滋擾印結,轉報該上司查核。如或有意徇縱,將該地方官照徇庇例議處。

    ·汛塘

    枋橋頭堆(在東安坊)、節孝祠(在東安坊。城守營堆兵借駐祠內。乾隆十六年,巡道金溶、知縣魯鼎梅捐建堆房於祠左)、關帝港堆(在西定坊)、十字街堆(在鎮北坊):鎮標左營撥兵宿守。

    接官亭塘(在西門外臺廈往來登舟上岸最衝處):城守營撥兵防守。

    土墼埕塘(在寧南坊,安兵六名)、南砲臺(在域西南,有塘房):俱城守營左軍轄。

    水仔尾塘(在鎮北坊,安兵六名)、北砲臺(在城西北,有塘房):俱城守營右軍轄。

    嵌下塘(在大東門外五里,安兵六名)、舊社汛(距嵌下十里。把總一員帶兵三十五名防守):俱城守營右軍轄。

    角帶圍塘(距舊社十里,安兵五名)、南安店塘(距角帶圍五里。安兵五名)、猴洞口汛(距南安店十里外。委把總一員帶兵二十九名貼防)、羅漢門汛(距猴洞口三十里。千總一員帶兵十五名與駐臺把總遞年輪防)、大崎腳汛(在羅漢門外門。距猴洞口四十里外,委把總一員帶兵十五名貼防):俱城守營左軍轄。

    港岡塘(在邑治東南十里,安兵五名)、鹽水埔汛(在小南門外一十五里,把總一員帶兵四十名防守)、瀨口塘(在大南門外十里,安兵五名):俱城守營左軍轄。

    柴頭港塘(在小北門外五里,安兵六名)、小橋塘(在大北門外五里,安兵六名)、蔦松塘(距小橋五里,安兵九名)、大灣塘(在小東門外一十五里,安兵九名)、大目降汛(距大灣二十里。把總一員帶兵三十名防守):俱城守營右軍轄。

    安平鎮汛(在邑治西。離城水程七里,旱程二十里。水師左營砲架八座;內銅砲一座。偽鄭所遺砲臺三座,煙墩七座。右營砲架七座,煙墩十座。乾隆十四年,協鎮沈廷耀建堆房五所,以棲汛卒)、大港汛(在鎮城西一里。砲臺三座,煙墩五座。水師中營撥把總一員帶兵與新港巡檢協查南路貿易出入船隻。乾隆十四年,協鎮沈廷耀建盤詰廳一座三間於水仙宮渡頭)、鯤身頭塘(在鎮城西北,係沙汕。內為內港,外為大海)、喜樹仔塘(距鯤身頭十里)、茄藤仔塘(距喜樹仔十里):俱在邑治西南,水師中營轄。

    鹿耳門汛:在邑治西北。全臺衝要,離城西門水程二十五里。水師中營砲架八座。右營砲架七座。兩營輪撥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